“也许未来的工地不再是尘土飞扬的机械森林,而是微生物在沉默中建造、植物在生长中加固。展望未来,第五代建造—— ‘生物建造’的曙光,正悄然浮现。”3月3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汉龙教授做客“城院大讲堂”,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低碳发展的新策略——生物建造”的精彩讲座。
聚焦2030年碳达峰这一关键目标,刘汉龙院士指出,土木工程要实现“低碳转型”,就必须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度依赖,转向与自然系统协同共生的发展模式,而“生物建造”,便是在微生物、植物、动物以及仿生系统的多重启发下应运而生的,旨在探索一条更加绿色、更具可持续性的工程建造新路径。刘汉龙院士通过大量生动详实的案例,深入阐释了生物体系与工程建造深度融合的可能性,为低碳土木工程的发展开拓了全新的视野。
在微生物建造领域,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技术在混凝土自愈合、沙漠土壤固化以及堤坝防渗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植物建造方面,通过对竹材的力学行为深入研究,以及植物基改性材料和加筋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实现建筑材料的本土化和低碳化,还能降低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在动物建造方面,古代的种蛎固基法和珊瑚礁的自然构筑过程,为现代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刘汉龙院士还列举了大量的仿生建造实例,这些源自自然又应用于自然的创新技术,让在场师生耳目一新,真切领略到生物仿生在土木工程领域的无限潜力。
当前,土木工程正处于从传统建造向智能建造加速转型的关键阶段,而生物建造凭借其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显著优势,极有可能成为土木工程领域下一代的核心发展方向,为该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指出全新的探索路径 。
讲座后,刘汉龙院士受邀参加浙大城市学院土木工程学科科研发展指导交流会。校党委书记董悦出席座谈会。
会上,刘汉龙院士从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和校企合作等方面为学校土木工程学科出谋划策,并在学科方向规划、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建设、重点重大项目和高水平奖项申报等方面给予指导。
责任编辑:孙亚飞
审核:张丹
终审: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