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学院喜获4项省科学技术奖,创历史新高!

发布时间:2022-09-20 17:52:52 浏览次数:13755


7月11日,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会上公布了2021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浙大城市学院工程学院王新泉教授团队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陈斌教授团队以及王震高级工程师团队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两项、丁智教授团队作为第二完成人荣获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一项,此次获奖数量创我院历史新高。

浙江省人民政府设立的浙江省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一次,旨在向过去一年在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等领域取得醒目成果的团队授予荣誉,向在这些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浙江力量”致以敬意。此次大会评奖强化“不重材料重实绩”“不重数量重贡献”的导向,遴选了一批解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企业重大技术创新难题的标志性成果。

浙大城市学院主持(第一完成单位)获奖的浙江省科技项目共2项。其中王新泉团队主持的《复杂环境超长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施工与数字化管控关键技术》项目荣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继该团队2016年主持的《新型软土路堤桩成套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获我校主持的首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后,再次获得此项殊荣。该项目聚焦超长大直径桩设计分析理论、灾变预测预警等12项共性关键技术问题,通过理论分析、数值计算、模型试验、现场试验和工程验证等手段,针对复杂环境超长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施工与数字化管控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在绿色施工和智慧管控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该成果在浙江、安徽、四川、湖北等10余省份的重大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经济、社会、环保效益显著。

另一项是陈斌(排名1/7)团队完成的科研成果《城市大规模桥隧群安全诊治、监测与运维协同管控关键技术》,该成果基于城市大规模桥梁隧道群的基础设施检测、监测、评估、风险预警等新基建战略需求,开创性地提出了针对桥梁隧道群的“桥隧一体化协同管控”理念,攻克了“单体隧道病害诊治——隧间桥梁监测评估——桥隧协同智慧运维”三大技术难题,建立了桥隧多源异构监测数据协同分析、运维管理风险一体化管控的全新模式,填补了桥梁隧道群工程监测、运维和管理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浙大城市学院参与(第二完成单位)获奖的浙江省科技项目共2项。一项是王震(排名1/7)团队完成的科研成果《斜交网格超高层钢结构体系关键技术及应用》,该成果立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超高层地标公共建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以斜交网格超高层钢结构新型体系存在的科学技术问题为导向,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模型试验和工程实践等方式,系统研究了其设计、分析和施工关键技术,取得了从“理论方法”、“数值模拟”、“产品研发”到“工程应用”的系列核心技术创新,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另一项是丁智(2/6)团队完成的科研成果《装配式基坑支护体系及成套技术创新》,该项目由东通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我校以及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组建技术研发团队,依托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及重大工程建设,自主研发了基坑绿色装配式支护成套装备及施工技术,建立了装配式型钢组合支撑体系、装配式桩墙竖向围护结构体系、装配式基坑智慧监控系统与平台,提出了型钢组合支撑稳定分析理论、型钢水泥土连续墙三阶段应力应变模型,为我国装配式型钢组合支撑的应用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攻克了装配式桩墙竖向围护结构在复杂环境及地层条件下的施工微扰动难题,提高了深、大、复杂型基坑工程的信息化、智能化和可视化水平。



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科将依托浙江省城市盾构隧道安全建造与智能养护重点实验室和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围绕“城市、数字、应用”三个关键词全面创新,坚持“立足杭州、服务浙江、面向全国”,在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技术以及复杂地下空间开发等方面,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开展深入研究,推动学院实现“特色鲜明、质量优秀、充满活力”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